曾經,有條蛇經過一段鋸子,不慎被割傷了。
它非常憤怒,于是轉身張嘴狠狠地咬住了鋸子,不出意外嘴也被割破了。
蛇十分生氣,在它看來鋸子是在攻擊侵犯自己。
所以,它用整個身子強行纏住鋸子,費盡力氣想讓鋸子窒息,最后遍體鱗傷的蛇死了。
直到死,蛇都不能理解,真正害死它的并非鋸子,而是自己的憤怒。
生活中,我們或許沒有蛇那麼盲目,但是很多人不明白,生氣根本毫無意義,不管你和誰生氣,傷害的只有自己。
人這一輩子,只有不生氣,才能活得有生氣。
千萬不要被生氣上火沖昏了頭腦,做出了悔事,也傷害了身體。
不和旁人生氣,活出修養
畫家陳丹青說:「我幾乎從來不生氣,因為我認為沒必要,有問題就去解決,不要讓別人的錯誤影響自己。」
深以為然。人活一世,不過匆匆百年,爛人爛事壓根不值得我們生氣,折磨自己。
不和旁人生氣較勁,不讓你的時間變成垃圾時間,不讓你的情緒變成垃圾情緒,才是人生的一大修養。
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與作家李敖早年便交惡。
蔣經國死后,余光中為他寫了一首詩《送別》。
之后,李敖不遺余力地在各種場合抨擊余光中,罵他是「馬屁詩人」。
余光中八十多歲時,李敖還在公開說:「余光中80多歲了,如果40年前就死了,他還是余光中,因為后40年都沒進步嘛。」
面對李敖幾十年的叫罵嘲諷,余光中豁達大度,并未生氣和過多回應。
反倒是說了一句妙語:「他天天罵我,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;而我不搭理,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。」
旁人的中傷,越是憤怒回應,越是沒完沒了,即便是爭贏了,也輸了心情。
俗話說:「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。」
人生,忍一時風平浪靜,退一步海闊天空,不生氣才是真正的從容。
生氣,其實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,若無其事才是最狠的報復。
遇到爛人爛事,與其生氣,不如留三分冷靜七分理智,面帶微笑,禮貌回應,「氣死」對方。
不和家人生氣,活出舒心
在一次訪談中,楊瀾曾問周國平:「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,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?」
連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也說:「這個錯誤,我也常常犯。」
周國平還說:「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,但克服本能,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。」
真正有教養的人,不會把禮貌尊重只留給外人,也不會把脾氣暴躁留給最親近的家人。
再煩躁,也要給家人留一些溫情;再難過,也要給家人留一個微笑。
對家人和顏悅色,日子才能越過越舒心,因為沒有什麼比一個溫暖的家,更能撫慰人心。
有一篇短文曾感動了無數人,文章標題叫《把笑臉帶回家》。
孩子上高中要交8000元的擇校費。
母親聽后十分發愁,此時父親回家笑著說:「我下崗了。」
父親每天出門找工作,回來時母親問怎麼樣了,他總笑著說:「差不多了。」
父親蹬三輪送貨時受了傷,進門卻笑嘻嘻地說:「沒事沒事。」
后來,靠這輛三輪攢齊了學費,也把孩子供完了大學。
家是溫暖的港灣,不是出氣筒,把消極的情緒攔在門外,生活才能活出溫暖舒心。
如詞人晏殊所寫:「滿目青山空念遠,不如惜取眼前人。」
有時我們將生命中的過客百般關懷,卻對一輩子會陪伴在身邊的家人亂發脾氣。
但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多麼地紛繁復雜,家永遠是那片治愈你的凈土,家人才是值得我們一生珍惜守護的人。
而人生最大的遺憾,就是對家人的虧欠。
趁一切還來得及,讓最愛的人,經常看到我們最好的模樣。
不和自己生氣,活出自在
胡適先生說,「世間最下流的事,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。」
你和自己生氣,就是自尋煩惱,既苦了自己,也難為了別人。
大多數時候,都是因為對自己無能的憤怒,沒有達到目標而對自己產生的不滿和怨懟。
所以,在經歷挫折不順時,與其自顧自地生氣,不如把握住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,提升自己的實力。
不生氣,要爭氣,才能讓自己活得更自在。
《資治通鑒》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。
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,師從鬼谷子,學成后游歷各國,期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。
初至秦國自薦便被拒,而后輾轉六國,主張皆被棄之如敝履,他只好心灰意冷的回到家。
但他沒有生氣自己無人賞識,,而是連夜苦讀「錐刺股」,鉆研謀略之道。
學有所成后,蘇秦再次出山游說列國君主,推動六國合縱聯盟結成。
彼時,他身掛六國相印,統帥六國聯軍,秦軍十五年未敢踏出函谷關。
星云大師曾說:「生氣代表有力量,因此化解生氣最好的辦法就是爭氣。」
面對失敗打擊,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暴自棄,那你注定永遠是個弱者。
真正的君子,從不將自己沉溺在生氣懊悔的情緒之中,而是在實力上爭高下。
格局越大的人,從不和自己斗氣,只和自己斗志。
畢竟,活著要靠汗水和成就贏得掌聲,而不是靠生氣和憤怒引來厭惡。
古訓有言:「眼中有塵三界窄,心中無事一床寬。」
做人,與其生氣難過,不如一笑而過。
把心放寬,把事看淡,不生氣,才能活得更有生氣。
人一晃就老,別總自尋煩惱,一個好心情,永遠比什麼都重要。